年,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授予了中国81岁的科学家屠呦呦教授,拉斯克奖全称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TheAlbertLaskerMedicalResearchAwards)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年10月5日,继作家莫言之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成为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因在治疗疟疾方面的研究成就获奖,成为第12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是因为她成功地提取了青蒿素,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回首年越南战争期间,美越双方都有不少士兵罹患了疟疾,原有医治疟疾的药品因为过度使用而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急需开发新药。中国当时作为越南人民抗美战争的大后方,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个研发任务。年5月23日国家启动了抗疟新药研发的保密工程“项目”,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多名科研人员组成了抗疟新药研发大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当时抗疟新药研究的关键人物之一。
疟疾,我国民间俗称“打摆子”“寒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经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经过长期地观察与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地对抗疟疾的偏方,这些偏方在部分偏远地区有的还在沿用,有些则因奎宁等西药的出现而逐渐被弃用。这部分偏方有些虽被古人记录于中医典籍之中,但由于长期无人使用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屠呦呦在广泛阅读中医典籍的基础上,选择了青蒿作为抗疟新药研发的突破口。她的想法源自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关疟疾治疗的一个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典籍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对于后人却是一笔巨大的遗产。然而,古人对于如何使用这个药方的描述过于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早已无人使用这个药方来治疟疾。屠呦呦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用乙醚为媒介提取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高达%。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高达97%,据此世界卫生组织当年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就这样古老的药方,经过千年的沉睡,在屠呦呦等科学家不懈地努力之下,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客观地说,在屠呦呦教授成功地提取出青蒿素之前,几乎已经没有人会按照《肘后备急方》所载药方来治疗疟疾了,也就是这项治疗技术已经没有活的传承人有能力来实现了。依据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活态传承的特征,显然我们只能把它视为物质遗产,当作文物来保护了。可以设想一下,我们是应该将古本《肘后备急方》陈列于博物馆供人们参观,还是将其中有价值的药方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之中?哪种做法才是对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最好的保护呢?有人也许会提出质疑,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方式与古人所用的方法不同,已经改变了古人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因此不应该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要想回答这些疑问,我们首先需要回到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初始命题,也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将促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的发展,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