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端午、清明,作为四大传统节日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作为家长有必要花2分钟带孩子了解该节日由来及习俗。
我们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离今日已有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三月节等,一般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该节日的传统民俗也多种多样,包括吃寒食、追思故人、休闲小憩等。
清明习俗:插柳”和“折柳”有些地区的人们会在这天将柳条折回家,然后插在屋檐或门户上。这个行为一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还有一个传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着吉利。
这个时节柳绿花红,此时万物生机勃勃,家长可以带上孩子折柳踏青,同时给孩子讲解来由。
清明习俗:踏青祭祖清明节有民俗是思念故人,因此往往在郊外进行祭祖活动。往往将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这样既带孩子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
清明习俗: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明时节:吃寒食一开始的时候清明和寒食是两回事,寒食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主要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
介子推曾经是晋国王世子重耳座下之臣,曾经在他被放逐之时,从他的脚上切下一块肉来喂他。按说,当了国王之后,重耳会对介子推表示感谢。但是,他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介子推,曾经为他做过什么。卫浴间,介子推心中一寒,与年迈的母亲一起住在绵山。
某一日,重耳记念介子推曾经为他割下血肉喂养他的大恩,于是向他发出邀请。但是,介子推已经不愿意帮助他了。卫浴间,重耳为逼迫自己离开大山,竟让人放火烧山。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回来,而是带着他的母亲,在一场大火中死去。
重耳把绵山改名为介山,以缅怀介子推。为了纪念他,他还吩咐下去,从现在开始,在每一年的今天,都不能生火,也不能吃冷食。
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也有很多人相信,比如,寒食节是因为周朝禁止用火。关于寒食的故事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当然,作为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可以先不过这个节日了,当天该吃吃,该喝喝。
清明节传统食物:青团、艾粄、鸡蛋、香椿芽除了以上习俗外,清明节还有它的专属食物,常见包括青团、艾粄、鸡蛋、香椿芽。
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一种特产小吃,在清明节这天,青团被人们称为“水饺”。其主要原料为艾草汁和糯米粉,色泽翠绿,外形圆润,香味浓郁,不油腻。
野地里采摘的青蒿,绿油油的,像是春日的气息。将青蒿洗净后,用滚烫的沸水一烫,顿时一股香味就飘散在整个厨房。
取出后,切成小块,和粘稠的黏稠物混合在一起,再用豆沙包裹起来,放到蒸笼上蒸。
刚从蒸笼中出来的澄净汤圆,氤氲的水汽中,带着一丝清脆,清香四溢,滑嫩的口感,新鲜的香味,甘甜的内馅,一口下去,便是世间最美妙的滋味。
但是家长给孩子吃青团要注意,一天不要超过2-个,吃多了可能会引起消化不佳的情况。
艾粄
“艾粄”是广东省客家人在清明节期间的一种特色美食,“粄”在客家人的方言中,是一种对各种糯米和糯米糕点的统称。
客家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清明前后多吃些艾草,一年不得病”这是一种很厚的食物,能够让人有一种很好的饱腹感,而且其中还添加了一种常见的药材,可以强身健体,止咳驱寒。
鸡蛋
在民俗中,人们相信,在清明节,吃一个蛋,可以使一年的身体健康。
在先秦的时候,一些地方有禁止用火的风俗,在长达几天的禁止用火的寒食中,用水煮的鸡蛋来保存,是最好的食物。
在清明的日子里,人们在吃蛋的同时,也能在上面玩耍,有“画蛋”和“雕蛋”两种。彩绘的彩蛋能吃;至于“雕蛋”,那是用来欣赏的。
香椿
香椿是一种很有营养的食物,一般都是生长在香椿树上,在北方地区较多见。现在是清明节,香椿的嫩芽很新鲜,可以去超市里买点,然后用来炒菜。
以上食物虽好吃,家长给孩子吃时要注意用量。
写在最后本文为的原创内容,专注育儿领域深耕细作,默默日更,提供更专业的育儿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