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记者刘品贝易博文在我省,有个贫困村,与诺贝尔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常年种植青蒿,屠呦呦研究它,提取青蒿素,防治疟疾,获得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8月19日6时许,冷水滩区黄阳司镇水口桥村,贫困户杨玉英将晾晒好的青蒿挑回家。湖南日报记者傅聪摄)8月18日,记者一走进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司镇水口桥村,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顿觉神清气爽。越往里走,香气越浓。一路行走,一路清香。老两口种青蒿4年,一举脱贫水口桥村的青蒿进入了收割季节。几乎家家户户的坪前、马路边,都晒上了青蒿。不少人家已有青蒿叶子晒干、装袋了,家门前摆着一堆堆的青蒿秆还来不及处理。中午时分,村委会对面的马路边,老大哥屈太山正顶着大太阳,翻晒青蒿。屈太山和老伴杨玉英以前在外打工,日子过得不错。可是,一场车祸,使他落下二级残废,家里的钱花了个精光,成了贫困户。青蒿晒干了,叶子掉下来。屈大哥一边翻晒,一边把晒干了的叶子扫拢来,装进尼龙袋。“身体不好,只能做点翻晒的事,其他的事都要靠老婆。”他说。屈太山变了。老两口种青蒿4年,有10多亩,一举脱贫。去年,纯收入2万多元。今年,收了多斤叶子了,估计收入还要多些。种这东西能赚钱?万一卖不掉,吃又不能吃,烧又不好烧,怎么办?年,镇里刚号召种时,水口桥村人觉得这是吹。不动手。村干部带头种了多亩,真赚钱了。村民信了,开始种了,越种越多。前年,经济能人屈顺峰被请回村,当选支书。屈顺峰脑子活,运作起青蒿合作社,包销、包运。卖不愁,价格还高些,年底还有分红,村民们喜欢。种的人一下子多起来,由多亩扩展到多亩。地下点点繁星,那是砍青蒿的人8月19日凌晨4时,65岁的武漫娥和老伴屈先忠开始干活了。头戴矿灯,手拿镰刀,一蔸一蔸地砍起来。当年,她和老伴、前任村支书屈先忠,就是第一批种青蒿的人。天上繁星点点,地下也点点繁星。那是砍青蒿的人,用矿灯照出的光。一名路过的村民打招呼:“还剩几亩?”“还有4亩多,快搞完了。”武大姐直起腰来答话。“白天热,晚上凉快些,所以晚上砍吧?”记者趁机问。“不完全是。”武大姐说:“叶子掉了可惜呀,晚上砍,叶子沾着露水,不会掉。”水口桥村最少的种了10多亩,最多的种了50多亩。1个月左右要砍完。武大姐说,这段时间,有的人家凌晨2时就起床干活了。天渐渐亮了,砍青蒿的人们脸清晰起来。鸭婆组的屈冬春开始捆青蒿,准备挑回家。新屋垸组的屈新华还发明了一个新工艺,只见他腰缠插座,身拖电线,手持的居然是瓷砖切割机。手落青蒿倒,干得蛮利索。屈顺峰告诉记者,全村贫困户58户人,目前只有1户3人未脱贫,今年脱贫没问题。[责编:陈香云][来源:三湘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