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一首诗,初读时就让你红了眼圈,唤醒了内心的记忆,想起了每日辛苦劳作的父母,让你不由得反思最近是不是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又忽略了父母,不耐烦得挂断了他们打来关心你的电话,想到这,不由得湿了眼眶。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又是古往今来万千孝子的心声,全诗六章三十二句,没有一句不是在表现为人子女却不能终养父母而痛不欲生的情感,不要出了变故才引起自己的自责,读完这首诗或许该回家看看,实在没时间就给父母打个电话吧。以下是诗的全文: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这首诗的六章内容,全都是在悼念父母,感叹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整首诗分三层意思,前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那看似生的又大又长的莪蒿,却也只是青蒿并不是蓼莪,可怜呀我的爹娘,既辛苦又劳累的把我抚养成人。诗人在野外看见了蒿与蔚,却错把那两种不能食用又无用的植物当莪,一时之间心有所动,于是就把这两种植物做了详细的对比。莪是可以用来食用的,味道香甜可口,并且它的生长习性是环根丛生,所以又有一个别名叫做抱娘蒿,还被比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的生长习性都是散生,蒿这种植物的长相粗恶且不可食用,而蔚既不能食用又生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第二层是中间两章,写儿子失去双亲时内心巨大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深深的爱。第三章头两句把瓶比作父母,把罍比作人子。瓶是需要从罍中汲水,瓶一旦空了,那么罍无储水可汲,这一情形用来比喻诗人自己在赡养父母上,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孝心而感到羞愧和耻辱。没有父亲母亲可以去依靠和陪伴,自己孤独一人在世上苟活,还不如早点死去,整日孤零零出门,心怀悲伤魂不守舍的回家。家里是如此的熟悉又陌生。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第四章开始描述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人一连用了九个“我”字,和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用语略显絮叨,但是胜在语拙情真,言直意切,前六句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当不过了。当初父亲母亲将我生下,含辛茹苦将我养大,他们抚慰我、爱惜我、陪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又挂念我,每次出门进门都会给我一个拥抱,当我正准备报答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老天却如此无情的把你们从我身边夺走。诗人因不能赡养父母,心中痛极而责任归咎于苍天,斥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养育之恩而不能!后两章也就是第三层意思正是按着上一层意思而来,抒写自己遭遇的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高大陡峭,耳闻的狂风呼啸,如此悲凉肃杀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人人都没遭遇不幸事,为何只有我遭此劫难,为何只有我的父母不善终。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同呜咽哭泣一般。在此,小编号召各位成年人珍惜当下,珍惜慢慢老去的父母,一生是有限的,尽自己所能去感激父母,谢谢父母的付出,与年龄无关,与成就无关......父母总是为孩子着想,倾尽所有,即使筋疲力尽。父母总是会为孩子操劳一生,即使成家立业。切莫让子欲养亲不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