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屠呦呦得诺奖的ldquo青蒿rd

屠呦呦教授的获奖让“青蒿”这个中药名突然进入了公众视野。那今天云梦就来谈谈青蒿是什么?

先更正一个事情,很多网上流传的文章说屠呦呦教授用以提取“青蒿素”的是“黄花蒿”,而不是中药青蒿,这是错误的。因为“青蒿”是古已习用的中药名,“黄花蒿”就是这种中药原植物的名称。两个名字,但实为同一种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中药名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起名时以药用价值依据。但这种命名规则不符合现代西方植物学的命名规律,它是要求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名称,而且对应唯一拉丁名的。

而有些不同的植物它的药用价值相同,所以中药名是一样的,原植物名就有数个。如肉桂所对应的原植物则有2种,分别是“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和“大叶青化桂C.cassiaPreslvar”。

而有些中药,自古以来的有名字,也只对应一种原植物或矿物,但植物学家、化学家则非要另起一个植物名,或是化学名。如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被命名为“黄花蒿”,还有如中国人本来叫“朱砂”的,现在被叫成“硫化物类辰砂族矿物辰砂”。

所以恳请那些说“青蒿素”不是从“青蒿”中提取而是从“黄花蒿”中的提取的人,请认真查查资料,并了解一些中药的常识,不要凡事求百度,不要黑自己老祖宗。近代以来,被随便改名命名就够惨了。

另,再说一个听起来更扯淡但真真的事。确实有一种植物名叫“青蒿”(注意是植物名而不是中药名)这名字是某个植物学家定的,跟中药“青蒿”,纯属同名,就跟中国人外国人都可以叫“小明”一样。它的拉丁名是Artemisiaapiacea,跟中药“青蒿”(原植物名“黄花蒿”)真的没有关系,只是同名而已,它也没有药用价值。很多人把它误会成中药“青蒿”,这真是同名造成的乌龙啊。

还有人黑李时珍,说《本草纲目》弄错了,因为《本草纲目》除“青蒿”外,还有一个条目叫“黄花蒿”,谁规定了古代叫“黄花蒿”的跟现代叫“黄花蒿”的非得是一种东西?现代的黄花蒿明明是后起的名,盗用了古代用过的另一种植物的名字,李时珍的“黄花蒿”是指另一种中药,也叫“黄蒿”,也叫“鼠曲草”。有图为证,明明长得完全不一样。

这是青蒿,原植物名“黄花蒿”。

这个是鼠曲草,古代也叫黄蒿,黄花蒿的,原植物名也叫“鼠曲草”。

青蒿是从《诗经》、《本经》中就有记载的药物,历代本草也曾详细记述,极之常用,而且这两种植物的外形,药用价值完全不同,李时珍没有搞错。

青蒿有很多异名,《诗经》中叫“蒿”,《毛诗传》称“菣”,《本经》叫“草蒿”、“方溃”等。也叫“香蒿”、“草青蒿”、“草蒿子”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生于旷野、山坡、路边、河岸等处。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涝。

颜色比较特别,这也是它叫“青蒿”的原因。“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沈括《梦溪笔谈》)

古人是分的很清楚的。另一书载“嫩时醋淹为菹,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日干入药。《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苏颂“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李时珍说的更详细“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开细黄花,估计这也是植物学家命名为“黄花蒿”的原因。

青蒿,味苦,性寒。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秋冬用子,春夏用苗,捣汁服,亦曝干为末,入酒和服。疟疾寒热,生捣敷金疮,止血止疼良。

被媒体广泛炒作的那句来自《肘后方》的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提醒了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但这个药中医已经用了近两千年,而且用处也不仅止于治疟疾寒热。具体见下: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门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后米饮服二十丸,名青蒿丸。(《圣方总录》)

  疟疾寒热:《肘后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时采青蒿(阴干)四两,桂心一两。为末。未发前,酒服二钱。《经验方》:用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心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发物。温疟痰甚,但热不寒:用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采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名蒿豉丹。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

  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极验。(《卫生易简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冷水,粪后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金疮扑损:《肘后方》:用青蒿捣封之,血止则愈。一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五月五日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

  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后方》)

  耳出浓汁:青蒿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石灰等分,淋汁熬膏点之。(《圣济总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