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常见的中草药”实时打卡第11天!
今天为大家带来
清热利湿的茵陈蒿
温经散寒的艾叶
想知道更多家门口的中草药
或者喜欢青医说特别版书签、语音的小伙伴
不要忘记加入我们呦~
01
有一个黄痨病人,面皮姜黄,眼睛凹陷,瘦成了个刀螂。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都还没找到治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倒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答道:“我没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了吧?”“药也没吃过。”“这可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你领我看看去。”“好吧。”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痨病人下药治病。但一连试了几次,病人吃了没一个见好的。华佗以为先前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是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儿。”华佗又想了想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的青蒿有药力。”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害黄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要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茵陈
1.概述又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z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px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2.入药部位:全草入药。3.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4.功效: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5.主治: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6.相关配伍(1)《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2)《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3)《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7.用法用量: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8禁忌: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9.炮制方法: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10.生理特性(1)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62.5px,直径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75px,宽约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2)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0px,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11.产地: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12.相关论述(1)《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2)《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3)《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4)《别录》: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02
故事和功效无关:据说在唐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名叫黄巢,官兵听到这个名字都会害怕。
有一次,黄巢率领军队打到河南邓州城。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形,他乔装扮成老百姓去察看地形。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农村妇女手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里却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随着逃难的人群西行。黄巢很纳闷,便上前去询问,那村妇说:“县衙今天挨门传令,说黄巢马上要血洗邓州,大家快逃命吧!”
黄巢又问:“那你为什么拉着小的,却抱着大的?”村妇答道:“大的这个孩子,父母都已经被乱军杀死,如今只剩下这根独苗了。小的这个是我的亲生儿子,万一黄巢追来,我宁肯丢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邻家的这根独苗。”
黄巢听了,为村妇的大义所感动,他对村妇说:“我黄巢专和官府作对,决不伤害无辜百姓!”说着,他拔出佩剑一挥,砍倒路边两株艾草,交给村妇说:“大嫂,你快快回城传话,让穷人门上都插上艾叶,有这个记号,保管不会受到伤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当晚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了艾叶。
第二天正好是五月初五,农民起义军攻下了邓州、杀了县官,而老百姓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从此,端午节插艾叶可避免灾祸就一起流传到今天。
艾叶
1.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2.相关名:艾、艾绒、艾蒿、蕲艾、艾蓬、草蓬、灸草、冰台。
3.产地:主产于山东、安徽、湖北、河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4.采收加工: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5.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饮片醋艾炭: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6.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7.性能特点
本品辛香行散,苦燥温通,炒炭兼敛,入肝、脾、肾经。既善温经脉、理气血而止血,为治虚寒性出血之要药,尤宜崩漏与胎漏。又善散寒湿、暖子宫而止痛,为治经寒痛经、寒湿带下、宫冷不孕及脘腹冷痛所常用。用治湿疹瘙痒,可收燥湿止痒之功;用于温灸,可收温经止痛之效。
8.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功效助记:爱学习;也温习;通内涵。
解析:爱学习——学习——学——血——止血;
也温习——温习——温——温经散寒;
爱也——艾叶;
通内涵——内涵——涵——寒——散寒;
通——痛——止痛。
9.主治病证
1、虚寒性崩漏下血、胎漏。
2、经寒痛经、月经不调,带下清稀,宫冷不孕。
3、脘腹冷痛。
4、湿疹瘙痒(外用)。
此外,用于温灸。
10.配伍
艾叶配阿胶:艾叶性温,功善散寒暖宫、温经止血,并能调经安胎;阿胶性平,功能养血止血。两药相合,既养血止血,又散寒暖宫调经,治崩漏下血属血虚有寒之证。
11.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温灸,或煎汤熏洗。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散寒止痛宜生用。
12.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故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阴虚血热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