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湘豫名校联考。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题目的关键词是“敬畏”。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程颢、程颐、朱熹、张居正等古人对“敬”和“畏”的内涵的解释以及对人生的意义、作用的评价。鉴古知今,命题人在此基础上,将思维方向局聚焦于“敬畏”对青年成长的作用,认为“敬畏”对于青年的道德养成,对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年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正是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应该领悟的启示。2.典型任务限制。“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上述材料”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考生的身份应是“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考生要写的是上述材料关于“敬畏”的材料对“自身发展”的启示,考生要认识到材料中的价值态度对自我发展的作用。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旨在让考生正确认识敬畏的内涵和意义,思考敬畏之心在实现青年成长以及实现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考生可以谈敬畏之心如何助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培养德操,可以谈“敬畏”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作用,还以谈敬畏之心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成就事业的作用,也可以三者结合谈“敬畏”的作用。还可以进行延伸,谈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如何树立敬畏之心。不论选择哪个角度写作,都要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2.联想和思考开放。考生可以围绕“敬畏”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联想,发散思维,思考敬畏之心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在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如果考生选择敬畏之心助力德操培养,可以选择颜回对孔子充满敬畏之心的例子,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正是秉持这样对老师、知识的敬畏之心,颜回才养成较高品格,有所成。如果考生选择敬畏之心助推事业发展,可以选择袁隆平敬畏生命、科研的例子,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还可以选择屠呦呦的事例,敬畏科学、敬畏生命,专注钻研研制出抗疟神药青蒿素。3.材料指出了敬畏之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拟写提纲,根据论点选择典型精准、有说服力的论据。解题
本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题目以古人对于“敬”和“畏”的认识和思考,引导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学习古人的敬畏之心,思考“敬畏之心”在人格培养、树立正确三观,以及实现人生梦想,取得成就方面的重要性,更好的完成自身发展。题目也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考生在写作时,要紧紧围绕题目中所限定的“敬畏”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论述,若大谈敬畏自然、敬畏人心等偏离材料的内容,便是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心怀敬畏之心,书写人生华章。2.敬畏记心间,为事不放逸。3.敬畏则思微,谨慎能有成。4.祸患常积于放逸,功成多心怀敬畏。5.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偏题立意:1.修身立义,追求理想。(若不点明敬畏在追求理想中的作用,则属偏题。)2.畏惧使人进步。(偷换概念,“畏惧”只是“畏”不等于“敬畏”。)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题目强调的是“敬畏”而不是“勤”,偏题。)4.心无旁骛,用心专一。(题目强调的是“敬畏”而不是“专一”,偏题。)……下水文
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
自古圣贤,都强调敬畏在个人成长,家国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品格涵养,心中有敬畏,能让人谨慎行事,认真做事,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心存敬畏,脚下步履更平健,人生也才能行稳致远。
心中有敬畏者,修身立义,涵养情操,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畏即:敬畏上天,敬畏父母,敬畏圣人。心怀敬畏的人,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能够反省自身,思考自己不足,进而涵养身心,净化情操。颜回敏而好学,学问很高,但面对孔子却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他总能看到自身不足,能到更优秀者的闪光点,故而能“在陋巷,不改其乐”,成为后世景仰的“复圣”。“当代雷锋”郭明义,敬畏工作,敬畏爱,所以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人格的力量,也是敬畏的力量。
心中有敬畏者,心无旁骛,专注不懈,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心怀敬畏的人,更有一颗虔诚的心。他们不敷衍塞责,而是精益求精;不三心二意,而是专心致志。因此,平凡的事情被做到极致,那就是不平凡。60年代,袁隆平亲眼目睹了饥荒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于是,怀着一颗“乐岁终身饱”的救民之心,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寒来暑往几十年,他在稻田里摸爬滚打,敬畏规律,敬畏生命,终于研究出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温饱众人腹,捍卫国安全。屠呦呦面对被疟疾折磨不堪的病人,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敬畏知识,敬畏生命,一头扎进古代医学典籍寻找方药,成百上千次的实验,一次次突破,终于研制出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让无数人免受疟疾施虐。他们是平凡人,却怀一颗不平凡的敬畏生命、敬畏科研之心,立志救民,抚慰苍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非凡成绩”。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有言,“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惧是敬畏之心的外在表现之一,敬畏是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因此,凡志向高远者,必怀敬畏;凡能成大事者,必怀敬畏。
敬畏不是自我放逐,而是自我约束;不是畏缩不前,而是勇毅敢为。一颗敬畏的心,让你面对懈怠时保持清醒头脑,自律自强;一颗敬畏的心,让你面对混乱无序时坚守底线,不迷心智。敬畏之心在心间,脚下奔波有力量!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等。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聊城一模。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的关键词是“炊烟”,材料对“炊烟”的描述是,炊烟曾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炊烟消失的原因是“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了人们追求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社会进步。考生的感想与思考也因此而来。2.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内容上“不见炊烟”暗含了“见炊烟”到“不见炊烟”的变化与探究,但感悟和思考的重点则应针对生活中已“不见炊烟”,应侧重从生活角度深度思考。由于任务部分强调的是对“不见炊烟”的思考,考生不可大谈炊烟的意蕴和诗意,恰恰是,不管炊烟如何美好,炊烟的消失都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必然。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主要从“不见炊烟”的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去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考生不能因为“不见炊烟”否定社会的发展。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考生可以揭示“不见炊烟”的原因,把立意点放在揭示时代的变化上;也可立意为从生活中“不见炊烟”,看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从“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延伸写作,看今天美丽中国;可以从炊烟“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的“逐渐退出”体悟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还可以从炊烟的消失延伸到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消失,去看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还可以立意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炊烟终将成为永恒的诗意,或炊烟消失,诗意永存……2.联想与思考的开放。由生活中的“炊烟”变迁,可以联想到现实中耕作工具的变化、房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的变化;可以由古诗“炊烟”联想到现代的诗歌、散文中对“炊烟”情感的表述,进而联想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炊烟终将成为永恒的诗意和回忆;可以从现象出发层层追问问题的本质;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论述“见炊烟”与“不见炊烟”的关系;可以理性阐述炊烟消失的原因,表述自己的价值判断……3.文体的开放。考生可以写成议论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散文。文体鲜明即可。解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全面理解材料,深层探究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小见大,引导考生通过“不见炊烟”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现象,学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虽然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但在古诗和文学作品中却屡见炊烟;虽然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但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是变得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只是变得有“炊”而无“烟”,考生还是有话说的。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弄清题目设置的思维指向,有针对性写作,方可有的放矢。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2.炊烟不在,诗意永存。3.炊烟已不见,世界共发展。4.绿水青山,有“炊”无“烟”。5.“不见炊烟”生活亦然有诗意……6.不见炊烟,但见美丽中国。7.炊烟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偏题立意:1.炊烟未远,未来可期。(失去针对性,题目针对的是“不见炊烟”。)2.往事如烟。(偷换概念,“炊烟”偷换为“烟”。)3.逝去的青春。(脱离材料,另起炉灶。)……范文展示
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
炊烟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曾遍布于家家户户里,也曾出现在诗词歌曲中。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的生活中却已“不见炊烟”。
炊烟与回忆已逝,但未来和时代同新。
当人们迈步进新时代,当小渔村建起高楼大厦,当中国傲然站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在感慨“不见炊烟”的同时也期待着崭新的未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蛟龙”八海,“嫦娥”奔月,再到“祝融”探火,“天问”问天,中国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在感慨“不见炊烟”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当“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的场景只是课本上的字句时,我们虽有遗憾与不舍,但终究释然。(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