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青蒿 >> 青蒿种植 >> 中国最草根的食疗

中国最草根的食疗

青蒿素,这可是咱中医给世界的礼物!

-风物君语-

前一段诺贝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名单揭晓。

……

获奖者研究人们变丑变笨的原因,竟然是熬夜!

这不正和中医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吗?

这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年前,

我国的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就获得过这一荣誉

她的灵感也是源于咱中医的古方。

那么,关于青蒿和青蒿素,

你了解多少呢?

本文内容源自《中华遗产》年1月刊

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在短短四十余年时间里,挽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它可以说是奋斗在非洲前线的“中国战士”啊!

实际上,中国人对青蒿素不陌生。中国人大约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食用蒿类植物来防治疫疾。

“蒿乃草之高者也。”因为颜色青翠、外貌相近,所以很多蒿属植物都被古人叫做“青蒿”。其中,在咱们中国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艾蒿、茵陈蒿、蒌蒿。

1

艾草可是全能之草

《本草纲目》中说艾有“纯阳”之性,能治百种病邪,它真可谓是“全能之草”啊。同时又因为它十分常见,所以在咱中国人的食谱和药方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门上插一把艾蒿,它不仅能带来清爽的香气,还能防蚊虫、驱病邪。

江南在寒食节要吃青团,所以它又叫“清明馃”。青团其实就是用这艾蒿做成的,将艾叶剁碎,拌入糯米粉中,揉成鸡蛋大小的团状,上笼蒸熟就可以食用了。

江南一带的青团还有带馅儿的,最常见的是豆沙、枣泥馅。明代郎瑛《七类修稿》就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

先秦时期,采艾还是少女们一年一度的必做之事。《诗经·王风·采葛》中就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隔三年兮”的诗句,它写出了陷入热恋中的的男青年,在田野上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急迫心情。后来,人们索性就用“少艾”一词,来指代年轻美丽的姑娘。

2

三月茵陈四月蒿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这句话其实源于华佗治黄疸的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三国时代的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治疗黄疸的良方。

有一个黄疸病人曾找神医华佗治病,然而华佗也无能为力,病人只好回家等死。谁知半年之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他不但没死,反而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这是怎么回事呢?

华佗赶忙请教缘由。病人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好的,只知道春荒没粮的时候吃了一个月的野草。华佗连忙让他带自己去寻那种野草,结果是青蒿(茵陈蒿因与青蒿外形相似,在某些地方也被叫做青蒿)。

华佗心想,这种青蒿也许能治黄疸,便采了回去给其他黄疸病人服用。可几个疗程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华佗找到先前的那个病人,问他是不是认错草了,他确信没错。华佗琢磨了一会儿,突然灵光一现,问他是什么时候吃的,他说是三月份。于是,华佗等到第二年开春,又采了许多三月份的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服用,果然药到病除。

这回,华佗明白了,只有幼嫩的青蒿茎叶才可以治愈黄疸。为了使老百姓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幼芽取名为“茵陈”,还编了四句顺口溜传给后人,这便是前文所说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这个故事虽然不见得准确,但三月的茵陈治疗黄疸确实有效,它味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

3

蒌蒿能解河豚之毒

北宋,苏轼离开被贬之地黄州,在江阴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他答应了画僧惠崇的邀请,为其《春江晚景图》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但你知道吗?东坡先生诗中的蒌蒿与河豚的组合可不是随意为之的。

河豚味美,却身含剧毒,但这也挡不住吃货们的馋嘴。宋代,长江中下游一带吃河豚之风大盛。范成大《吴郡志》曰:“吴人春初会客,有此鱼则为盛会。”

当时可谓是无河豚不成席。在长期与鱼毒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了解毒的特效药,就是蒌蒿。

万物的相生相克就是这样有趣,大自然虽赋予了河豚以剧毒的防身之术,同时又让解毒的蒌蒿长满了长江两岸。所以顶级吃货苏轼一看到画卷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马上就下意识的吟出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4

抗疟神药取自黄花蒿,而不是青蒿

青蒿素虽然名字中有“青蒿”二字,但其实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真正的青蒿里反而没有青蒿素。

这是因为传统中医药没有像近代西方科学那样建立“界、门、纲、目、科、属、种”这样系统严谨的分类体系。即使是古代药物学集大成制作《本草纲目》,对所收录的中草药,也只是以简单的“草部”、“菜部”、“果部”、“谷部”等这样笼统大类来归类,所以即便是想李时珍这样的享誉海内外的“老中医”也在这上面闹了乌龙。

蒿属植物的分布实际上相当广泛,不同地域往往对同一种植物有不同的称呼,所以“青蒿”在很多人的口头语中,更像是一个泛称。除了上述的艾蒿、茵陈蒿、蒌蒿外,黄花蒿也被包含在内。

屠呦呦曾说起,她创制青蒿素的灵感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这里说的青蒿,可能就是黄花蒿。

尽管各种蒿属植物所含药性成分不尽相同,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许多种类都可以入药,用于消炎、止血、抗疟,有的也可以食用。

因此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野草,“青蒿”可以说是最草根的食疗啊。所以屠呦呦在获颁诺贝尔奖的致辞中就曾说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文丨喻翔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华遗产》年1月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丨林间小住

??

你也许还想看

在地帕米尔丨济南丨厦门丨宜昌丨重庆

物产腊肉丨汤包丨米粉丨鸭子丨江南美食

手艺旗袍丨竹编丨青花丨德化白瓷丨宜均釉

投稿邮箱丨didaofengwu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